【奉新史话】辫帅张勋,奉新不可回避的最有争议的人物

2015-12-18 17:56:22 -0500


张勋(1854年9月16日-1923年9月12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为人忠义,讲义气。其深受清朝厚恩,一直以“大清复辟”为己任,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

光绪十年(1884年),在长沙参军。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二十一年(1895年),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二十五年(1899年),升总兵。二十七年(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天津张勋宅
位于河西区浦口道6号。现为市商品检验局使用。建于1899年,为德式建筑,占地16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东、西两楼。立面简洁,四坡蓝瓦顶,局部有尖顶塔楼。底层为圆拱门窗。东楼为起居楼,建筑整体呈狮子状。西楼是会客楼,由高台阶进入圆形门厅,设廊子相连,底层设戏楼,有二层看台。二楼前部有大平台。最有特点的是该建筑的园林,有假山、凉亭、荷花池、石桥、游船,并养鸟兽、花卉等,均为园林艺术的精品。

张勋复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进攻南京,张勋负隅顽抗,战败后率溃兵据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人们称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为“辫帅”,他的队伍被称为“辫军”。1913年,张勋因参与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从此他拥兵徐州,成为一个声势赫赫的地方军阀。

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红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接着由张奏请复辟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也是冲龄践祚。”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新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


张勋内阁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立溥仪登基,并组织内阁。

  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为议政大臣。

  授梁敦彦外务部尚书、雷震春陆军部尚书、朱家宝民政部尚书、张镇芳度支部尚书、王士珍参谋部尚书兼陆军总长、唐景崇学务部尚书、萨镇冰海军部尚书、詹天佑邮传部尚书、李盛铎农工商部尚书、劳乃宣法部尚书、贡桑诺尔布理藩部尚书、沈曾植学部尚书 ,万绳栻、胡嗣瑗为内阁阁丞。

  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陆荣廷为两广总督,并以曹锟等为各省巡抚、提督。

  同年7月6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批准张勋辞职,并宣布退位,内阁瓦解。

张勋之死
  张勋是中国现代史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他导演1917年为期12天的清帝宣统复辟而扬名天下。张勋出身贫寒,有过许多义举,捐款在北京建立会馆,资助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举世闻名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曾得到过资助,他们当时都是北京大学的江西籍学生,另在奉新还用粮款救济当地灾民和孤儿寡妇。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称:“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中山先生的评论,正是把张勋的政治态度和他的人格区分开来,分别对待。张勋在朝居高位时,常提拔赣人才子,对赣实惠政策颇多。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公馆病逝,终年69岁,被废帝爱新觉罗·溥仪赐谥“忠武”。一些复辟派人物及其亲友敌仇,皆纷纷写悼诗、挽联致哀,灵柩经过几番周折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赣百姓自发相送,无数名人高位者也纷纷写挽联,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当时政界闻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后来他的家属在门生故吏的帮助下,专门编辑了一本《奉新张忠武公(勋)哀挽录》,可谓同道者的封神榜。当然,其中也不乏民国要人笔墨,读之颇有堂奥。

  对于那些在清末早有人望的赵尔巽、温肃、吕海寰、绍英等遗老,
他们首先已经意识到自己向往的故国不复存在,但对于张勋的评价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温肃与张勋是有过不少接触的人物,复辟前曾经与张勋的乡贤胡思敬专门到过徐州拜见这位辫帅,寄望甚高。张勋之死使他深深体会到“公存国与存,公去事可知”的悲切。清亡后,吕海寰在津沪当寓公,与张勋也是相知相熟的,在他看来,辫帅“与文信国同乡闾,当附文信国同列传,其事虽殊,其忠不异”,而且“挽狂澜于既倒,当经千载公论”。把张勋比附文天祥,是痛悼辫帅之死的孤鸿悲雁们的共同文化心态,这不仅仅因为张勋与文天祥同是江西人的简单附会,而是他们在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具有共同的“挽狂澜于既倒”的孤忠情怀。

  对于那些从清朝旧官僚阵营中分化出来的民国权贵,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忌讳与张辫帅挂上钩、沾上边,因为辫帅复辟几乎置民国于覆灭,是民国共和的罪人,谁愿掉进这潭污水,变成辫帅的一丘之貉呢!然而,人们不能漠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民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首功,但毕竟最后以和谈解决南北统一,和平过渡到所谓的共和国,其舆情并不乏民主与宽容的氛围,因而人们在当时最激进的报刊上仍然可以看到满清遗老们的酬唱“文苑”栏目,从政治上剥夺旧政权的存在并不必然引申出在文化上限制其应有的怀旧表达。因此,就张勋之死,也有不少民国权要表达了他们非常复杂的感情。当过民国总理的钱能训,赞美辫帅“千载凛然见生死,九庙于今有死臣”。“九庙”自然不是民国的故事,说的是张勋刷新了清朝忠臣的典故,也是别有一番深意。

  就旁观者来看,辫帅之死,显然使人们极为容易联想到民国与清王朝的对比。由北洋军阀统治的动荡时局,挂的
«Newer      Older»
Comment:
Name:

Back to hom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